不少乡村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民俗风情浓郁独特,区位优势凸显,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挖掘乡村自然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感受到,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上还面临不少问题,如:“短板”显,基础薄;有“盆景”,少风景;有资源,名片弱等。
如何立足现有资源优势打好“乡村旅游”牌子,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如何走好乡村旅游“新路子”,开辟群众致富“钱袋子”,助推当地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各级文旅系统应主动服务“三农”工作大局,积极承担乡村振兴责任,发挥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培育业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打响做亮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打造高品质乡村振兴“旅游版”。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描画“一张蓝图”。实施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按照“科学规划、示范创建、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方式,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村屯;一批地域鲜明、个性化的民宿;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批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点等,以支撑丰富本地旅游业发展。
推动业态创新,打响做亮乡村旅游品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此,各地要以传统农业生产功能为基底,挖掘多重价值功能,加快产业跨界、开放、融合,开发研学、美食、观光、运动、休闲、摄影、写生等多种产品。以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为抓手,以“乡游、乡见、乡识、乡宿、乡味”为内容体系,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田园农业、乡村产业、民俗活动等多元融合,拓展乡村旅游服务产品。
赋能乡村旅游,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要举办文旅振兴乡村专题培训班,集中培训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和民间工艺品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实现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的新突破;突出引客进村、引智进村,激活乡土文化、做强乡村旅游;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广泛吸引和支持各类资本按照市场化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提质升级的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上一条:乡村旅游应打好“差异牌”
下一条:“钟情湖北”春光好 旅游市场正复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