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各地 收藏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379510997

首页 >> 理论教育 >> 正文

又“唱”又“玩”的选修课有大学问

时间:2023年07月13日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玉滑

厦门大学物理学教授蔡端俊“跨界”赏析京剧,带学生欣赏珍贵的黑胶唱片,教学生唱名篇名段。他所开设的《国剧赏析》深受学生喜爱,堂堂爆满,又“唱”又“玩”的选修课成了厦门大学校级核心、一流通识课程。近年来,高校里的传统文化课程花样不断翻新,创意层出不穷,让学生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成长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是深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重任在肩,高校责无旁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深度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积淀,外化出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等多种形式,要通过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如此,方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拿传统戏曲来说,其并不是不受欢迎、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于国学、国风、国艺、国技,需要探索有效的输出与演绎形式。用鲜活的、生动的体验和实践,立体呈现饱满的艺术魅力,必能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埋进学生们的心中,激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唤醒他们的热情,增进理解与感受,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离不开对传播方式的创新,须努力构建多元互动的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就是很好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富有人文性的文化资源和教育素材,可以作为发展通识教育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也是在人才培养上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通识课应如何呈现?转变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产生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度吸引并不容易,要在形式上不懈探索,更要落实到精神传承上。不论是何种文化形式,最终目标都是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深植于青年学子心里,使其真心诚意地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文化精神传承是主旨与灵魂,相关的一些文化技艺传承是载体。如何丰富这一载体,使其更加为青年人乐于接受,是广大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正如蔡端俊教授所言,任何东西,只要你投入进去“玩”一下,都是很有意思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定是实现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如何把相关课程上得既专业又有趣,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校及教师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滋养与熏陶,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让青年学生充分领略并感悟传统文化之美,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上一条:在传承、创新中坚定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条:润心启智 立德树人

关闭

编辑:实习生:杨丽
今日头条
热点推荐

202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举办

难忘的28元稿费单

换装,去洛阳品汉唐古风

清流飞瀑引客来

​中国旅游展亮相新加坡

2023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

陕西文旅业一路繁花

少数民族歌王争霸赛总决赛在湖南通道落下帷幕

青啤优活天然矿泉水在宝鸡投产

湖南邵阳举行纪念魏源诞辰230周年读书会暨首届人才日活动

精美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