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进入销售旺季。4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联合自治区农牧厅召开“执法亮剑•护航春耕”新闻发布会,通报农资打假工作成效及工作亮点。

据了解,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库,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常年调出粮食居全国第四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自治区公安厅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部署全区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护航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紧盯春耕备耕生产关键节点,依托“昆仑”专项行动,以种子、农兽药、肥料、农机具等农资产品为重点,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形成有力震慑。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共破获农资领域刑事案件56起(其中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2起,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8名,涉案金额1.05亿元。案件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案件数同比增长87%。2024年以来,全区公安机关通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攻坚,共破获农资领域刑事案件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公安机关对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为全区农业生产春耕备耕创造良好生产秩序。
各地公安机关按照公安厅部署要求,紧盯春耕备耕农资购销高峰期,坚持“大数据+铁脚板”迅速开展线索摸排。一是启动农资打假“田间警务”,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向农民群众、村镇干部和农业人员了解排查获取第一手情报信息,着力提升线索发现能力。二是针对媒体、网民、农牧民关注的农资安全风险隐患热点话题,密切关注网上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及时发现案件线索,迅速组织落地核查。三是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全面分析农资领域违法犯罪规律特点,加强类案研究和案件串并,靠前研判挖掘制售假劣农资犯罪线索。四是紧盯乡镇供销社、农资门店以及物流配送等重点场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集中清查,全面梳理行政部门通报的线索和移交的案件,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及时开展“旧案”回头看,起底深挖,扩大战果。截至目前,全区各地公安机关联合农牧、市场部门对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经营摊点开展联合检查230余次,检查集中经营销售点700余处,梳理核查网络平台、群众举报销售伪劣农资线索32条,立刑事案件5起。
下一步,自治区各地公安机关将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内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形势分析、会商研判、联合执法等工作,不断提升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