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这根红线,可以清晰地将两个远古时期地层样貌区分开来,大家观察一下,两边有何区别?”
6月21日,人民网“行进中国”贵州调研采访团见到李玉红时,她正蹲在地上,给前来研学的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解着地质知识。作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社会服务部的负责人,李玉红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自己上阵当一次讲解员,一边巡馆,一边打磨讲解词。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展区面积有8773平方米,像李玉红这样细致地巡查,需要耗费4个小时才能完成。“多走一遍,讲解词会更精进一分,‘地博故事’才会越讲越好。”李玉红说。
常年的巡馆经历,让李玉红对展品“了如指掌”。长达9.9米的鱼龙化石有何特别之处、布满生物标本的黑色地砖背后有何寓意、晶莹剔透的矿物质晶体出自何处,她都能娓娓道来。
当问及“镇馆之宝”为何物时,李玉红思考良久后,带我们来到了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前,郑重地介绍起这块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雌、雄分异和繁殖方式的重要性;而后,她又走到二叠纪时期和三叠纪时期地层交界处,描绘起几亿年前的生物集群灭绝经过......
最终,李玉红想到了有关“镇馆之宝”这个问题的答案,她说:“我们地博馆每一件展品都是‘镇馆之宝’,这些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礼物,每一样都值得守护。”
“喀斯特王国”“古生物王国”“沉积岩王国”,关于贵州地质的这些标签,因地质博物馆的走红,被更多人所熟知。
正如李玉红所说,无论是上百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还是品种多样的矿物晶体,抑或是惟妙惟肖的贵州喀斯特地貌模型,这些展品背后,是多彩贵州对外展示地质故事的桥梁与通道。(王韬、赵静、翁奇羽、郝萍、汪晓波、龙章榆、陈洁泉、涂敏、高华、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