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时年已76岁高龄的武则天由河南洛阳去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因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所推崇,被誉为“天下女子第一书”。
升仙太子之碑高6.7米、宽1.55米,龙首、龟蚨。碑文共33行、行66字,洋洋洒洒2700余字,碑上的字体笔意飞动,气势宽展,具有章草遗意,融篆书、飞白、草书、行书于一体,行草相间,笔划流畅,历来论飞白书也多以其作为典范。武则天借古喻今,说她是“承天命,开基业”,“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郎堤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载”,内容丰富、典故林立,显示了女皇武则天过人的文化素养和书艺。宋代编著的《宣和书谱》卷一评价升仙太子之碑碑文时说:“凛凛英断,脱云铅华脂粉气味。”今人杨剑虹先生言:“《升仙太子之碑》集行书、飞白于一体,笔画中丝丝露白,深得飞白佳趣。飞白书又配以鸟形,蕴含着太子晋乘鹤升天为仙的传说,借以抒发道教思想。笔画灵活流畅,婉约圆转,是书法中的上乘佳作。”
《升仙太子碑》碑文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对于书法,她也极为重视,并且工行草、飞白书。飞白书,又叫“草篆”,是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因飞笔断白,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这种书体,特意留出很多白道,而不是将笔画整个填满,显示了书家用笔的急速和行笔的过程,同时也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但飞白书需要很高的书法功力和艺术修养,由此可见武则天在书艺上的用功之深和用力之勤。
《升仙太子碑》飞白书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