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连云港讯 清明节前夕,我们一行踏入连云港汉东海孝妇祠的庭前,抬头可见“汉东海孝妇祠”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本是千年孝道精神的象征,却被右侧一扇突兀悬挂的“兴国寺佛孝文化中心”牌子割裂了文化肌理。信众绕行至隔壁的兴国寺佛寺大门,穿过香火缭绕的佛堂,方得以窥见孝妇祠真容。这一迂回曲折的路径,恰似一场荒诞的文化隐喻——当民俗殿堂的钥匙落入宗教团体的掌心,非遗传承的魂魄便困在了世俗利益编织的牢笼中。 汉东海孝妇的故事,曾让窦娥的冤屈穿越时空,在关汉卿的笔尖化作六月飞雪的悲怆。孝妇祠承载的不仅是民间对正义与孝道的永恒追问,更是中华伦理的血脉传承。2014年,这座祠堂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时,百姓捐款修缮的每一块砖瓦都浸透着对文化根脉的守护热忱。而今正门紧闭,信众被迫在佛寺的功德箱前低头穿行,恍惚间竟分不清叩拜的是孝妇清魂,还是被商业化的宗教符号。 宗教与民俗并非天然对立,但当“佛孝文化中心”的牌匾高悬于孝妇祠门庭,当善款流水汇入寺院账户,当非遗保护沦为利益博弈的棋子,文化空间的异化便触目惊心。宗教团体以“融合”之名行“兼并”之实,恰似古画修复师用金粉覆盖千年墨迹——看似流光溢彩,实则是文化基因的粗暴篡改。地方部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叙事下,孝文化研究会的抗争声如投石入海,群众200万元捐款筑起的文化殿堂,竟成了宗教扩张的垫脚石。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文化侵占撕裂了代际记忆。老人们颤抖着捧出积蓄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需向佛门“借道”才能祭奠孝妇?当孩童指着楹联问“为什么孝祠要挂和尚的牌子”,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场“鹊占鸡巢”的荒诞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白纸黑字写着“保护单位应独立开展活动”,而今法规在香火鼎盛中褪色成墙上的装饰。 站在孝妇祠斑驳的门槛前,仿佛听见周青的纺车声在历史深处回响。文化传承不应是权力的角斗场,孝道精神更不该被镀上宗教的金身。解铃还须系铃人:推开尘封的正门,让阳光重新洒满孝妇祠的庭院;摘下那块不伦不类的铜牌,还孝文化以澄明本色。唯如此,东海孝妇的清白魂魄,方能在属于自己的殿堂里,永续人间正道的回响。为此,我们不禁为窦娥再受不白之冤而扼腕叹息,实际上,汉东海孝妇祠的管理乱象本质是文化保护让位于宗教扩张、行政监管失职与资本逐利交织的后果。唯有回归非遗保护初衷,依法厘清权属,才能避免这一承载千年孝道精神的文化地标沦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编审/陈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