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各地 收藏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379510997

首页 >> 非遗文化 >> 正文

乾陵“无字碑”之谜

时间:2025年03月31日来源:中国旅商传媒网 作者:董昌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公元705年12月16日(古历十一月二十六日),82岁的武则天在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离开人世。706年2月8日(古历正月丙申,二十一日),唐中宗李显护送武则天的灵柩西还长安,7月2日(古历五月庚申,十八日),合葬武则天于乾陵玄宫。因由武则天侄孙武三思主持合葬,且武周取代李唐已15年,故而长安、咸阳、礼泉沿路百姓,皆云:“武家葬其姑婆。”因之名陵,故后世又将乾陵俗呼“姑婆陵。”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广袤的陕西三秦大地上,从炎黄二帝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多少风云人物都沉睡于这片黄土地。乾陵,这座位于陕西乾县的帝王陵寝,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唯一确定未被盗掘的帝陵,向世界展示着唯一一对夫妻、两朝皇帝合葬陵的神奇魅力。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历史的过往、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走进乾陵,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感受到了历史的呼吸和心跳。传奇女帝武则天和“无字碑”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

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武则天在中国各地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众多。则天圣母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武则天的故里),西安城北的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是唐帝国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万宫之宫”“东方圣殿”。)、感业寺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六村堡村内,汉代北宫遗址夯土台基上。现存包青砖夯土台基一座,夯土台基平面呈倒“凸”字形,东西长40,南北宽20,高4米,夯层厚约10厘米。)、荐福寺匾额(荐福寺是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后百天,即公元684年三月,为其祈福而建。以儿子李显的英王府为寺院,故名“献福寺”。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登上皇位以后,改长安献福寺为荐福寺,并亲自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至此,寺名沿用至今。),四川广元的皇泽寺武后真容石刻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气势宏大,殿宇轩昂,身价非凡,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像(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偃师的《升仙太子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南缑山上。大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时撰写升仙太子碑,六月,刻立碑文。碑高6.70米,盘龙首龟座,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武则天于点画落笔处,形成了鸟头状修饰的飞白书,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天下女子第一书”。)等等。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最令人费解的遗迹,当属陕西乾陵的“无字碑”。

乾陵“无字碑”,矗立在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与司马道西侧的《述圣纪》,隔道对峙,巍然壮观。碑身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4吨。碑首刻有八条螭龙,“碑身两侧各刻升龙一条,长412厘米,宽66厘米,勾绘了一匹屈着前蹄俯首就食的骏马和一只昂首站立、神态威严的雄狮”。“无字碑”上,虽布满了3300个、4-5厘米见方的格子,但唐时却未刻一字。究其根源,从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时发生神龙政变,直至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政变,接连发生的5次政变,使“无字碑”成为政治动荡和宫廷内乱的殉葬品。

神龙政变。705年2月20日(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伟、桓彦范、敬晖、袁怒己等五人发动政变,史称“神龙政变”。次日,即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并下诏赦免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等人。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了15年帝位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3月3日(二月初四),李显正式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

李重俊政变。706年7月,因韦后无子,中宗李显立卫王李重俊为皇太子。韦后私通武三思,共同控制中宗李显,对李重俊百般侮辱,韦后之女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亦仗势欺人,竟呼太子重俊为“奴”。707年7月(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不甘受辱,并试图摆脱被废掉的危险,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等人。中宗在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的胁迫下,令御林军反击,杀死李多祚等将领。李重俊逃亡终南山,后又逃奔户县(今西安户县),“憩于林下,为左右所杀”。

韦后政变。李重俊政变失败后,韦后进一步操纵政局,欲效法武则天当女皇,与其女安乐公主靠卖官卖官鬻爵大发其财,其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中宗李显亦不理朝政,但好击球,故击球成风,尝令人“洒油以筑球场”。710年6月,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秘不发丧,亲总庶政。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随后即皇帝位,时年16岁,史称少帝。韦后临朝称制,用诸韦统率禁军,“时召诸府折冲兵五万人分屯京城(长安),列为左右营,诸韦子侄分统之”。

李隆基政变。710年7月21日(唐隆元年六月庚子),相王李旦第三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御林军攻入玄武门(长安宫城北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其党羽。“诛诸韦于杜陵,襁褓几无免者”。即位不足一月的李重茂退位,复立相王李旦为唐睿宗。李旦即位后,立时年26岁的李隆基为太子。当看到太平公主与太子两派势力都很大,李旦便两边都依靠。史载,每当宰相奏事,他便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隆基)议否?”宰相回答说已经与太平公主、太子商量过了,李旦这才批准。他对妹妹太平公主特别关照,“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太平公主由此权势很大,其后“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太平公主政变。712年(先天元年)七月,睿宗退位。八月,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太平公主欲自己掌权,暗中准备发动政变。713年(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太平公主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等人同谋,计划四日以御林军发动政变。谋泄,玄宗在张说、崔日用、郭元振及宦官高力士等人的策划下,杀萧至忠等。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无奈忍不住饥困,数日后又返回长安。玄宗下令,“赐死于家”。于是骄纵几朝的太平公主被迫在家中自缢而死。其子薛崇行、崇敏及党羽数十人被杀,家财全部被抄没,“凡三年不能尽”。至此,动荡8年的政局才稳定下来,从此进入了唐玄宗开元时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从神龙元年(705年)至开元初年(713年),在8年之中,此起彼伏的5次政变,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般,让唐王朝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更让乾陵“无字碑”刻字之事成为历史的悬案。

碑的起源很早,最初是用于引棺下柩。秦汉时形成了立碑的传统,“死有功业,生有德政者”皆立碑。但唐帝陵立碑者只有乾陵和定陵,在唐帝王陵前立碑是女皇帝武则天的创举。为了纪念唐高宗,她破例在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右侧立了一通巨大的石碑。这通石碑不叫神道碑,而称作《述圣纪》。碑石来自于阗(今新疆和田),碑高7.5米,边宽1.86米,碑身分为五段,上有盖,下有座,榫眼扣接,凡七节,又称“七节碑”,文献均作《述圣纪》。《述圣纪》碑文是武则天亲自撰文,由唐中宗李显书写的。此碑刻成后,复嵌金屑,碑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使宏伟的乾陵陵园显得更加壮观。

《新唐书·武三思传》记载:景龙元年(707年)春,“大旱,帝(中宗)遣(武)三思、(武)攸暨祷乾陵而雨。帝悦。三思因主请复崇恩庙,昊、顺二陵皆置令丞。其党郑愔上《圣感颂》,帝为刻石。”这是解开乾陵“无字碑”之谜的一把钥匙。因为关于景龙元年武三思等人在乾陵祷雨之事,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正月“已巳(三十日),遣武攸暨、武三思往乾陵祈雨于则天皇后,既而雨降,上大感悦。二月辛未,制武氏崇恩庙依旧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其昊、顺陵置令、丞如庙。”《资治通鉴》卷二○八载:“上遣武攸暨、武三思诣乾陵祈雨。既而雨降,上喜,制复武氏崇恩庙及昊、顺陵……庚寅,敕改州中兴寺、观为龙兴,自今奏事不得言中兴。”由此可见,乾陵祈雨之后,唐中宗的确感触很深,不仅恢复了武氏宗庙,而且令天下奏事不得言“中兴”之事。中宗既因武三思等在乾陵祈雨而“感悦”,令刻郑氏所撰《圣感颂》于石,则此石理当立于乾陵。但为何有碑却无字?景龙元年(707年)7月,唐廷内部发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太子李重俊政变,武三思、武崇训等人被杀,虽然李重俊后来兵败而亡,但唐中宗受到很大的震惊,从此一蹶不振,“政出多门”,政变不断,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杀,李隆基相继杀韦后、杀太平公主,到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又下诏销毁象征武周政权符号、位于神都洛阳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工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刻录《圣感颂》、推崇武氏的活动就这样被搁置,任那通重约百吨的碑石在风云变幻中凌乱,从而形成了千年之谜“无字碑”。

历史不应被忘记。纵观乾陵“无字碑”的背后,其因政局动荡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历史给后人的一记警钟:一个政权一旦失去对局势的掌控,每一次试图平乱的举动,可能都会变成新的祸乱之源。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下一条:宛鄂文缘情韵悠

关闭

编辑:张冠崇
精美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