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所在的村子,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皂角树。每次回家,我都会在树旁伫立一阵子,看着这棵老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禁不住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加深了我对人生真正价值的理解,诠释了“感恩”二字的深刻含义。
老家所在的村子位于宝鸡市陈仓区,这个村让我引以为豪的除了曾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秦公镈”之外,就是村北路口这棵饱经风霜雪月、见证沧桑巨变的皂角树。
关于这棵皂角树的来历和“树龄”,立在树旁的石碑是这样写的:相传皂角树植于民国初年,树高十七点八米,树围二点六六米,树冠东西向十一米,南北向十二点六米。
为了确切的了解这棵树的来历,我于近日请教了村里的几位老人。今年85岁的一位李姓老人和96岁的梁姓老人都说,这棵树在他们记事起就已有碗口粗,是本村一位李姓大户人家栽在其场面西的路边上的,到今天长成这个参天大树,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
2016年3月,村民自发为这棵树立了《皂角树碑》,并在树根基周围用砖砌了一米多高的环形保护墙。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树身被东西、南北过往的车辆碰伤、擦伤。同时也有立碑感恩植树的先人,保护百年古树之意。
在我记忆中,这棵树不仅仅是树龄长,树冠大,还有许多值得怀念的岁月。记得在我上小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就是我们五队社员休息、纳凉、避雨的巨大庇护伞,特别是在夏季和三伏天,这棵树下便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乐园。
那时候每年夏收时节学校就要放“忙假”,大人们在地里割麦,在麦场里碾麦、翻场、收麦,我们就在割麦后的地里拾麦穗。在去麦地之前,大家就在这棵大树下或者玩着弹杏胡、挑冰棍棒的游戏,或者躺在架子车上喝着糖精水等侯老师领队。
记得在我们拾麦的忙假里,领队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每人发人丹和薄荷片。有一天午饭后,我们都在树下等领队老师来发人丹和薄荷片时,我竟然在旁边的架子车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感觉嘴里有一种辛辣的东西,睁开眼后才知道有人把刚挖的大蒜掰碎塞进我的嘴里,催我醒来。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与这棵大树有关的故事和记忆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不仅发生在我的少年,也发生在我的青年时代。一些故事会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闪现在我的眼前,伴随着我们从少年走到老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睹物思人,面对这棵百年皂角树,我们不仅要常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恩之心,更要常念先辈艰苦创业、泽被后世之情。
俱往矣!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如今这棵古树的根已深深地扎入大地,不需要人们给它浇水也枝繁叶茂,把绿色、把荫凉、把皂角奉献给世世代代的后人。
让我们一起为这棵古树礼赞!向植这棵树的先辈致敬!愿更多的人像植这棵树的先辈一样,给后辈儿孙留下难忘的乡愁、留下最最美好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