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轰鸣中,乡愁是漂泊者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是文明根系最深处的震颤。白来勤先生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恰似一把钥匙,以三秦大地的褶皱为锁孔,开启了关中乡土文化的基因库,让乡愁从缥缈的情愫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现场。这部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力作,不仅是文学的盛宴,更是民俗文学的活态档案,堪称当代乡土书写的范式之作。
【乡土基因的深度解码】从个体记忆到集体共鸣。
白来勤笔下的乡愁,绝非小我的顾影自怜,而是以关中平原灞渭三角洲上的“新筑古镇”(今浐灞国际港乡村)为原点,辐射出一部立体的民俗志。书中八辑螺旋上升如DNA链,“血浓于水”以家族血脉为经,刻录父母佝偻的背影、姐妹交错的掌纹,将亲情升华为农耕文明的精神图腾;“草木情深”则以芦苇的韧性、桐花的伤逝、胡杨的孤勇为纬,编织出植物与人性互文的隐喻系统。这种书写,与贾平凹笔下商州山地的苍茫、刘亮程黄沙梁的孤寂迥异其趣,却同样以微观叙事映照宏观文明,让个体的家族史成为千万人共同的精神原乡。
【多维叙事中的文化肌理】年俗、方言与味觉宗祠。
白来勤以人类学家的虔诚丈量乡土,在“年俗记忆”“红白喜事”“方言民谣”三辑中,复活了关中文明的密码。爆竹碎屑中闪烁的集体记忆磷火,红白喜事仪式褶皱里的宗族伦理,方言民谣中保存的古汉语声波图谱,皆被赋予史诗般的重量。尤为惊艳的是“乡村美食”一辑,曲连馍的麦香蒸腾着农耕文明的氤氲,浆水鱼鱼儿的酸辣在舌尖炸开记忆的封印。这些味觉密码,不仅是感官的狂欢,更在肠胃深处构建起永不坍塌的文化宗祠,与肖云儒所言“饮食即文明”的哲思遥相呼应。
【撕裂滤镜的真实书写】乡愁美学的范式转换。
当许多作家仍在田园牧歌的滤镜中徘徊,白来勤已撕碎幻象,直面乡土文明的裂变与重生。父亲栽下的树,是对抗时间熵增的坐标;臊子面升腾的热气,重构着消逝的村落共同体。这种书写,既有商子雍治学的冷峻——以近乎田野调查的笔法记录消逝的传统,又饱含贾平凹式的悲悯——在城市化线性时间与农耕循环时间的对峙中,为迷失的乡魂指引归途。书中流动的双重时间性,恰是当代中国乡土文明转型的缩影。
【文学与文化的共振】从灞渭河畔到精神原乡。
《乡愁扯不断》的厚重,不仅在于其荣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和首届“培华杯”文化节“金融文化成果奖”等殊荣,不仅在于其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向社会各界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推介,更在于它已成为关中情、灞桥志、渭河史、新筑赋的文化载体。陕西省图书馆将其列为“名家笔下的陕西旅游文化名篇”推荐给读者,正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官方认证。白来勤以散文为舟,载着关中方言的平仄顿挫、民谣的古老韵律、年俗的集体狂欢,驶向每个异乡人的精神港湾。这种创作,既是对《白鹿原》式宏大叙事的民间补充,亦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文学注解。
读罢《乡愁扯不断》后笔者非常喜欢,因其不仅是文学的佳作,更是关中民俗文化、社会文明发展的备忘录。在这部书中,草木会低语,美食能传情,方言可考古,年俗即史诗。白来勤先生以笔为犁,深耕三秦大地的文化沃土,让乡愁在解构中重建,在消逝中永生。此书当为当代人案头必备——读它,便是读关中;懂它,便是懂中国。(作者系陕西省民俗文化学会会长)